8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三周年。三年来,有500家公司通过注册制发行在创业板上市,其中广东公司114家,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截至8月23日,创业板公司达1311家,市值近12万亿元。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创业板获得资本市场助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在创业板已形成集群效应。
三年前,创业板拉开了注册制“增量”与“存量”改革并举的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
(资料图)
如今,创业板注册制满三周年,为企业、为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体系至关重要,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平台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记者透过一线采访探寻注册制如何重塑资本市场新生态。
让科技创新型企业步入“快车道”
“受益于注册制,公司今年完成了创业板的挂牌上市,成功解决了阶段性发展的资金难题,让我们有能力去突破国外在高精密狭缝式涂布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雪姣信心满满地说。
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一批像曼恩斯特一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步入资本助力的“快车道”。据深交所数据显示,注册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五大产业成为创业板新上市公司主力军。
而作为一项“增量”和“存量”并行的改革,创业板的注册制也为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个月,景嘉微迎来了再融资方案获批的好消息。这一方案从申请到获批仅14个工作日。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打破国外垄断,拟募集资金约39.74亿元用于高性能通用GPU芯片研发和产业化,获得了深交所的迅速支持。
这不是孤例,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再融资变得更加便利,为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抓住重要机遇提供了“及时雨”。鼓励存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创业板共有531家上市公司再融资注册生效,拟融资金额5586.52亿元。
“创新”是创业板的属性,注册制改革则让“创新”特色更加鲜明。据统计,截至8月23日,3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其中,168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上市。此外,创业板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有公司近900家,优势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
在注册制引入的资本“活水”浸润下,企业“创新”后劲更足。创业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超53万人,拥有专利31万余项,2020年至2022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平均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25%,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对接。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聚焦‘三创四新’板块定位,更加畅通了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有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大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委员、全球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主任马尧如此点评道。
让上市“更包容”“更阳光”
注册制改革被视为资本市场的“牛鼻子”工程。从2019年7月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到2020年8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再到2023年2月,A股全面实行注册制。注册制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可通过创业板得以观察。
华大九天是一家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相关业务公司,以创业板“第二套标准”实现上市。“创业板注册制更具包容性,上市募集的资金保证了关键核心环节的研发投入,让我们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华大九天的负责人表示。
注册制下,创业板“大刀阔斧”改革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不再将“不存在未弥补亏损”作为上市硬指标,一套全新的标准让一大批优质创新企业上市打开了大门。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有69家企业以“第二套标准”申报,21家已注册生效,其中20家企业已经上市。
在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创业板注册制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大变化是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对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设置不同的标准,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同时,发行更加市场化,促进了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更便捷地在创业板上市。
上市流程更阳光、更便捷,则是大多数受访的创业板企业的共同感受。
“审核透明、公开,公司能够清楚知道标准、流程,能够和监管机构更充分地交流。”上述负责人说道。今年刚登陆创业板的湖南裕能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汪咏梅也表示,“注册制下的审核完全透明,这使得我们在上市进程能够降低等待的不确定性,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公司本身的发展。”
注册制改革是一场涉及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深刻变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动发行上市全过程规范、透明、可预期,深化阳光审核、阳光监管、阳光服务,推动交易所全链条服务质效的提升。
打开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审核过程中的每一份审核问询函、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回复、招股说明书等其他申报文件的动态更新情况均可查看。与此同时,创业板推出的“预沟通”机制,帮企业将疑问解决在上市,让审核质效进一步提升。
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更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把关方式的变化,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和保荐机构“守门人”的责任,共同塑造良好的资本生态。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大幅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大力推进开门办审核,推动发行上市全过程规范、透明、可预期,切实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创业板注册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改革前后市场生态变化显著,为平稳推进注册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指出。
让“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顺畅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施行,创业板逐渐塑造出更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形成支持创新企业持续成长的市场机制,服务科技、产业和资本高水平循环,打造高水平创新动能策源地。
“注册制改革以来,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板块定位愈加清晰,创业板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其他成长型创新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创业板ETF增强基金经理王保合指出。
创业板企业“高成长”特色也日益鲜明,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创新重点领域企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投行委主任刘乃生表示,创业板注册制强化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多资源导向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着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注册制下,科技创新企业也得到了更多的资本青睐,进一步推动打通了“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
身处市场最前沿,上市公司对研发方向天然有着更为灵敏的响应速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压力和动力也更为迫切。数据显示,先后有57家创业板公司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有超700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发,近55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创业板上市后,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技术研发优势更加明显。”中集车辆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毛弋表示,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全球研发人员超600名,注册专利超1400项,并在中国参与了30项半挂车及专用车上装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修改。
“创业板注册制下的公司背后是一条无限延长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志宏指出,广聚创新创业人才是创业板的鲜明符号,创业板在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精准对接。
此外,创业板实行常态化的发行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畅通了资本循环渠道,更加坚定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的信心,资本活水踊跃投入创新领域,有力提升了创新资本形成效率。
数据显示,平均每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有4.77家创投机构投资,获得的投资金额为1.42亿元。注册制后创投机构参与家数、投资金额明显增长,分别是注册制前1.4倍和1.6倍。
创业板还有效带动了广东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一大批创投机构成长壮大,并引导其积极投入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如阳光电源、沃森生物、中伟股份等众多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得到创投资本支持,且创投资本在顺利退出后,又继续新一轮早期阶段投资,促进了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创业板注册制下,投资企业的上市路径更为丰富、便捷和可预期,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退出路径,提振了市场信心。”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同时,更多的社会资本可以进入到创投市场,也会促进创投的发展及企业品质提升。
让市场有效吸引中长线资金
活跃资本市场,需要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动起来,也需要更多的增量资金有序入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落地实施三年以来,深交所持续丰富创业板投资产品谱系,为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揽子投资创业板优质股票组合的便捷工具,也引入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
截至8月23日,深交所创业板共发布指数33条,创业板系列指数已开发基金产品67只,跟踪资金规模达到1200亿元。此外,深交所推出了创业板首只衍生品和首个面向创新成长类股票的风险管理工具——创业板ETF期权,上市以来规模稳步增长,为深市最活跃ETF期权品种,成交量位居全球同类品种第七位。
“创业板系列指数的样本股流动性好、市值集中度高、资产配置效率高,是投资者分享创业板市场成长的良好工具。”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广发创业板ETF基金经理刘杰表示,创业板系列指数也是一些指数基金、ETF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标的物,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套期保值手段。
“创业板ETF期权等衍生品推出,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创业板ETF等产品纳入互联互通,为海外投资者配置创业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说。
在资金结构上,试点注册制以来,创业板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日益壮大和优化。数据显示,创业板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由注册制前的16.5%上升至34.6%,持股占比由47.5%增加至50.6%,其中,公募基金持股占比由7.2%增加至8.1%,保险、年金、社保等长线资金持股占比由2.7%增加至3.1%。
“长线配置资金借道ETF参与A股市场,创业板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势必分到配置资金的一杯羹。”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华安创业板50ETF基金经理许之彦表示。
“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市场的认可度在快速提升。创业板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市场活跃度也明显增强,因此引发了机构投资者持有相关ETF份额的快速提升。”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林心龙表示。
据其介绍,以天弘创业板ETF为例,过去是以场外联接基金中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但今年以来场内份额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更多的机构客户参与到创业板ETF的配置中,且客户类型呈多元均衡发展,包括保险、信托、养老金、券商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募FOF、私募等,其中不乏一些风险偏好较低的长线资金。此外,个人投资者参与创业板市场投资的热度也在持续提升并且策略更加多元,投资行为也开始逐步由短线投机向长期配置转变。
创业板注册制三周年“成绩单”
总量情况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共1311家上市公司,其中,自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新上市的企业共500家,占比38%
区域分布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数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广东省(297家)、江苏省(187家)、浙江省(168家)、北京市(129家)和上海市(78家)
行业分布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公司前五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7家,13.4%);专用设备制造业(48家,9.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0家,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7家,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5家,7%)
市值情况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总市值近12万亿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是宁德时代、迈瑞医疗、东方财富、金龙鱼、汇川技术、爱尔眼科、阳光电源、温氏股份、亿纬锂能和智飞生物,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为主
支持创新驱动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近90%,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数占比近70%。2022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支出达到1.33亿元,同比上升20%
支持民营经济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民营企业突破1000家,占比超80%,有169家公司的市值超100亿元
支持并购重组
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84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4642.04亿元,募集配套融资金额合计1536.39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张艳周美霖
统筹: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