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大学教授蒋皆恢多了一个头衔——上海菁存智测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这家专攻医疗器械的科创新星,成为环上大科技园第400号进驻企业。企业针对认知障碍患者独家研发的便捷式诊疗仪器,已收到国内多所三甲医院递来的橄榄枝,产品量产在即。
企业的创新成果演绎着从书架到货架的故事,也是环上大科技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缩影。成立两年半来,该科技园已吸引集聚416家企业,成果转化项目达102个。科技园共设9个基地,其中零号基地犹如“苗圃”,是科技成果转化“首站”。今年下半年,园区基地将扩围至13个,更好解决创新主体中试、规模化制造的需求。
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这样“揭秘”科技园的产出成效——技术经纪人“包项目”制度,将企业注册、路演支持、投后管理等原本相对零散的模块打包集纳、专人负责。目前科技园共有12名技术经纪人,人均负责34个项目。专注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垂直领域的技术经纪人,也由此进阶为成果转化合伙人,帮助入孵企业找准赛道、打开市场,提升孵化效率和质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放眼全市,《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日前公布。这让“蒋皆恢”们有了更多期待。在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外,还可采用赋权转化模式,让科研成果转化走出“一锤子买卖”,体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判断成果转化时机,也提出中肯建议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精耕垂直领域的技术经纪人,常引入“成熟度”来判断一项新技术是否适合推向市场。该指标综合了技术实用性、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能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进展。“通过技术经纪人的经验数据库,为创新主体提前试错、精准引航,提升创新效能。”环上大科技园技术转移部总监刘泽华这样阐释。
蒋皆恢团队攻坚的多模态便携式认知筛查与康复系统,就是刘泽华眼中技术成熟度恰好的科研成果。该项目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路线明确、应用前景可观。当大多数竞品将目光放在认知障碍早期筛查时,蒋皆恢团队已将视线放诸于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知障碍领域的专业医疗资源仍集中于三甲医院,该团队研发出的便捷式诊疗仪器,外形大小似行李箱,方便社区医生带入家庭。
眼下,这款创新医疗器械正申请经营许可证,瞄准的是难度系数最高的三级医疗器械。“申请手续相对更复杂,时间更长,一旦成功,这款设施就能应用于临床诊断,在社区远程医疗场景大展拳脚。”刘泽华也为团队提出建议,前期应尽量选择轻资产运营,待项目步入中试环节后可委托第三方生产。“创新成果转化,既要转得快,也要转得稳。”
引入“耐心资本”,企业招兵买马有了底气
从校园讲台到路演舞台,不少科学家还会面临“两难”——离社会资本太近,怕创新路径偏离本源;安守实验室,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将成果推向市场。
专业技术经纪人则能根据需求,手把手指导科创团队及初创企业如何拟定投资协议、定制股权架构设计,并将每种方案优劣势及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挑战一一拆解剖析。
有了引航人,蒋皆恢放下担忧。“通过股权架构设计,提前预防风险,就能确保企业主导权,技术路线也不被他人左右。”
在此基础上,环上大科技园持续探索灵活多样的资金支持方式。譬如,依托宝山区承接的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先投后股”,为有潜力的种子选手送上资金扶持。既为早期项目雪中送炭,也不与创新主体争利,解决其后顾之忧。
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入选宝山区首批“先投后股”试点项目。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背后有着完整产业链,大量核心零部件亟需攻关。得益于“先投后股”试点,企业发展所需的数百万元关键资金顺利到账,清宝有了招兵买马的底气。如今,企业负责人王磊逢人便介绍:“最优秀的手部零件工程师就在我们企业。”
李宇阳认为,探索国有孵化团队持股孵化,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并试点退出与容错机制,将成为引导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他看来,“先投后股”的资金扶持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政府担纲“天使投资人”,将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巧妙结合。评估指标完成度时,相关部门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根据企业所处的赛道、成长阶段等量身定制指标,避免一刀切将“潜力选手”拦在门外。